高温天气来袭
防暑降温关乎生命安全
关于高温防暑防溺水安全
这份知识贴请一定了解
千万别小看中暑!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高湿度、不透风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过高,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中暑一种威胁生命的急症,可因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导致**性脑损害或肾衰竭,甚至死亡。老年人、孕产妇、孩子、患有慢性病或过分疲劳的人,更容易发生。
**** 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工作或生活一定时间后,出现口渴、乏力、多汗、头晕、目眩、耳鸣、头痛、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尚低于 38℃,则属于先兆中暑阶段。
No.2 轻度中暑
先兆中暑未能及时干预则会进展为轻度中暑阶段。此阶段体温会升高超过 38℃,皮肤感到灼热,出现早期循环功能紊乱,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
No.3重度中暑
出现高热、痉挛、惊厥、休克、昏迷等症状。重症中暑按表现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
热痉挛:多见于青壮年,常发生于高温环境下强体力作业或运动时。意识清楚,体温一般正常,处理不及时可进展为热射病。出汗后水和盐分大量丢失,补盐不足造成低钠,表现为躯干和四肢肌肉间歇性痉挛,尤以腓肠肌痉挛为特征,也可出现肠痉挛性剧痛,一般持续 3 分钟可缓解。
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可发展为热射病。症状包括高热、失水过多导致血容量不足。表现为头晕、眩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呼吸增快、脉搏细数、心律失常、晕厥、肌痉挛、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热射病: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在高温、高湿或强烈的太阳照射环境中作业或运动数小时(劳力性);或老年、体弱、有慢性疾病患者在高温和通风不良环境中维持数日(非劳力性),就会出现机体热应激机制失代偿,使中心体温骤升,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出现热射病。
热射病还会出现高热、无汗、呼叫不应,体温高达 40~42℃ 甚至更高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昏迷、抽搐、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瞳孔缩小、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表现,严重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脑水肿、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急性肝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一旦中暑,如何自救?
轻度和轻症中暑:一经发现,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环境,去除衣物,口服淡盐水或含盐电解质饮料,用湿毛巾擦拭全身降温后即可恢复。对于不能配合饮水、意识不佳者送医,可入院静脉补液。
热痉挛:按照以上的先兆和轻度中暑救治方法初步处理后及时送医,补充足量糖盐水,缓慢拉伸、按摩揉捏痉挛肌肉,起到放松肌肉作用,并可应用解痉止痛药物。
热衰竭:使中暑者平卧,抬高下肢,并按照以上的先兆和轻度中暑救治方法初步处理后及时送医。及时快速降温、补糖盐水,恢复血容量,谨防低血压,保证重要脏器血供。
热射病:现场急救处理后及时送医,给予吸氧、降温。降温速度与预后密切相关。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组织损害越严重,预后也越差。应在 1 小时内降至 39℃ 以下。可采用冰帽、冰毯,冰袋放置大动脉处(颈动脉、腋动脉、股动脉、腘动脉等)帮助降温。
生命健康第一位
暑期安全记心间
炎炎夏日
大家在防暑降温的同时
也别忘记防溺水哦
无论是和好友相约游泳,还是途经水域散步放松,水域带来的清凉惬意总让人向往。但近年来,大学生溺水事故频发,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可能潜藏致命危机。作为具备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的大学生,掌握防溺水知识不仅是自我保护的必修课,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负责。这份防溺水安全提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
防溺水“六不准”
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2.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准在无成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4.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5.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6.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防溺水“四不要”
1.不要在没有家长陪同下私自下水游泳。
2.不要在设置有警示标识的水域游泳。
3.不要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和野外水源游泳。
4.不要在上下学途中和假期在水源周边戏水。
警惕危险水域,远离潜在风险致
野外水域暗藏玄机:看似清澈的江河、湖泊,实则水流复杂,暗流、漩涡随时可能将人卷入;无人管理的池塘、水库,水温不均易引发抽筋,水底碎石、水草更会阻碍逃生。即使是校园周边或城市公园的水域,若无明确安全标识与防护设施,也存在极大隐患。谨记:未知水域不靠近,开放水域选正规!
规避危险行为,筑牢安全防线
危险往往源于一时疏忽,这些行为务必避免:
1.逞强冒险:酒后游泳、剧烈运动后立即下水,会降低身体反应能力,增加溺水风险;
2.独自行动:无论水性多好,游泳、玩水时务必结伴而行,相互照应。
3.盲目施救:发现他人溺水,切勿冲动下水!你的善意可能让自己陷入险境。
科学应对危机,守护生命安全
掌握正确的自救与施救方法,关键时刻能挽救生命:
1.自救技巧:不慎落水时保持冷静,屏住呼吸,放松身体,采用“水母漂”姿势等待救援;
2.智慧施救:第一时间大声呼救并拨打110、120,利用救生圈、长竹竿、绳索等工具辅助救援;
3.急救常识:学习基础心肺复苏(CPR)技能,为挽救生命争取黄金时间。
生命只有一次,容不得半点侥幸!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提高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用知识和行动守护自己与他人的安全。共同筑牢生命防线!愿每一位同学都能远离危险,平安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