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

在“三全育人”中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三重维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下我国政治生活的重要课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人时代新人的时代重任,要在“三全育人”中,拓宽广度、增强深度、提升厚度,持续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一、在“全员育人”中拓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广度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应该是全体高校教育与工作人员的分内之事,责无旁贷,全员参与并积极发挥各自作用。

其一,树立“全员育人”理念。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仅是学生辅导员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专业课教师、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工作人员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并充分发挥作用,在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协同配合,助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

其二,构建“全员育人”机制。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全员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相关制度与执行体系。建立相关管理机构,科学谋划与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工作有效展开。明晰各部门与各岗位职责,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有效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科研、管理与后勤服务工作中去。组织相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活动,探索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与学生管理等部门与人员之间形成协同合作的体制机制。

其三,建立“全员育人“反馈评价体系。高校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全员参与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反馈评价体系。综合少数民族学生、汉族学生、管理干部、政府人员、第三方人员等多方面意见,集中精准的对于学校各单位部门、教师及工作人员进行评价反馈。这不仅能是对于教职员工参与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肯定与激励,也可以从中找到学校工作的问题与不足,有利于”全员育人“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改进与提升。

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通过树立“全员育人“理念,构建构建“全员育人”机制,建立“全员育人“反馈评价体系,在全员参与下,拓宽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广度。


二、在“全过程育人”中增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工作应该深入到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与学校各项活动的全过程,构建起完备的全过程育人链条。

其一,在课程育人中明理。高校应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之中。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提升课程的感染力与实效性。在思政课、专业课、国防教育课等其他课程之中,有效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关内容。通过这些课程的讲授和有效融合,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与理论,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基石。

其二,在科研育人中增信。高校应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行有组织的教研与科研。结合学校、学院、学科特色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师与学生进行相关教研与科研活动,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与广度。通过进行相关教研活动,有利于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相关课程的有效性与感染力。在相关科研研究活动中,参与其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进一步增强。有关科研成果的提出与发表,既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理论厚度与思维高度,又能反哺教学,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在科研育人中,教师与学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信与思维深度。

其三,在实践育人中力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该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在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在相关课程的实训课程之中,在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之中,在大学生的日常社会实践之中,都应该科学合理的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内容。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切身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正确与必然,进一步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四,在校园文化育人中浸润。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校史校情教育、校报电台、学校网战与新媒体、校园规划与校园建筑雕塑、体育文化场馆、新闻宣传、标语条幅等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在大学生日常文化生活中,营造气氛、制造环境、浸润心理、生成共鸣,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与认同接受。

通过课程育人使大学生明理,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研育人使大学生增信,进一步坚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信;在实践育人的身体力行中,大学生知行合一;校园文化建设浸润大学生心理,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接受与认同。在“全过程育人“之中,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进一步增强。


三、在“全方位育人”中提升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厚度

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应该在“全方位育人“下进一步提升。

其一,在管理提质中育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在日常行政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之中,应该牢固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念,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在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之中,在相关工作的完成之中,在相关舆情与危机应对处理之中,提升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形成良好的反馈与评价。

其二,在服务增效中育人。后勤服务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感受与认知,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后勤服务人员与机构应该贯彻“服务育人”的理念,加强人员相关培训,尊重各民族风俗差异,融入各民族特色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果。

其三,在组治固基中育人。班集体、党团组织、社团是大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组织,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活动的重要堡垒。在班集体活动、党团活动、社团活动这些大学生日常活动的重要场域中,有机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会使得教育活动的效果与质量更为突出。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大学生的组织,加强领导,科学筹划,积极引导,筑本固基,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果。在管理提质、服务增效、组织固基中,发挥“全方位育人”的优势,提升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