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实践育人

实践育人

南阳科技职业学院开展“感悟革命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二)

大别山下有“新”村

观健康山水红城,承大别红旗不倒。8月1日上午,实践团成员前往参观了丁李湾,这里与田铺大湾不同,每一刻都仿佛置身于画中。有门楼、石雕、木雕、彩绘等古建筑遗迹260余处,有古井、石桥、城门、城墙、彭杨军政干校、刘邓大军后方医院等历史及革命遗迹40余处,是豫南地区保存完整、具有典型豫南特色的明清古村落。古树参天,小溪潺潺,青砖黛瓦间,光影交错。这个坐落在绿水青山之间的小村庄,不仅是红色的摇篮,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在九镇十八湾,西河湾等地,实践团成员们行走在宽敞的乡村道路上,整洁的人居环境,精致的“小菜园”,各具特色的文化墙,风格统一的乡村民居,为乡村添加了雅致和趣味。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旅游产业之路,这不仅是开辟乡村振兴新经济的宝贵财富,更是跨越时代发展的创新原动力!

上午10点,大别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胡光明以《大别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为题为我校实践团讲授党课。胡教授的讲座把大别山革命精神和中国梦相结合,从历史与现实、文化与传统,深入浅出,内涵丰富。

胡教授就大别山对中国革命全局的影响,大别山精神的主要内涵两个方面展开讲述,向我们讲解了党领导大别山人民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指出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次党课学习,使师生们对大别山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纷纷表示将继续传承和弘扬大别山精神。

下午,师生们脚步沉重地迈向“红田”惨案旧址。这里,是被革命烈士的鲜血浸透的稻田,是历史之痛,也是民族之殇。师生们肃立在“红田”烈士墓碑前,低头默哀,注视“红田”惨案的场景雕塑,仿佛回到了“黄麻起义”的现场,耳边是枪声的回响,眼前是同胞们不屈的身影,他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黑暗中点燃光芒。这是历史的伤痛,更是对未来的警醒。

红田祭英烈

师生们还走进列宁小学旧址,感受当年苏维埃政府为了唤起民众觉醒做出的探索和努力,这里,曾是无数革命先烈的摇篮,也是红色教育的发源地之一。

在旧址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让人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与红色文化的魅力。从黑板上的印迹到墙上的标语,每一处都记录着孩子们求知的渴望与革命的理想,也见证了教育改变命运、启迪智慧的力量。

下午4时,实践团来到郭家河乡莲花村刘名榜故居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刘名榜不平凡的一生,毛泽东称他为“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一面红旗”。故居内陈列的遗物、照片以及英勇事迹让成员们深感震撼,深刻感受到了革命的艰苦卓绝以及刘名榜对“大别山红旗永不倒”的伟大奉献。

实践团来到了此次大别山之旅的最后一站——红廉文化园,学习了刘名榜、吴先恩、范朝利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急民所急、不搞特殊、清廉为民、永驻民心的感人事迹。在为大别山这片历史悠久的红色土地上深深动容的同时,实践团成员们更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被他们的铁骨忠魂、清廉风范所感动,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们偶遇到了中国地质大学的“三下乡”团队,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此次在大别山开展实践活动的感悟,成员们都有了深刻的感受。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让师生们接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红色精神洗礼,感受了波澜壮阔的大别山革命斗争历程,深刻领悟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