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抓手。为引导青年学子通过实践理解和感悟“农业、农村、农民”各层面存在的问题,以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我校卫生健康学院“花开半夏,青春筑梦”乡村振兴实践团于6月20日前往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联合当地农业局、卫生院、村委会进行长达一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理论宣讲:让政策“活”起来
在村委会开设“乡村振兴微课堂”,用当地方言生动解读惠农政策,聚焦农民关心的粮食补贴、医保报销等实际案例进行讲解。累计覆盖60余名村干部及500余名村民。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政策知晓率较活动前提升40%,切实推动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科技支农:从田间到直播间
积极引入“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技术,在张家沟村示范推广至10户农户,实现灌溉成本降低30%、每亩增产约15%。同时开展电商赋能行动,培训20名村民掌握直播带货技能,实践期间通过线上平台助销红薯、土蜂蜜等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达1.2万元,初步构建“技术+电商”助农新模式。
医疗健康:药学专业的精准服务
针对乡村合理用药隐患,编制并发放《乡村合理用药手册》200余册。与镇卫生院协同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系统追踪50名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数据,开展合理用药讲座4场,服务村民超300人次,显著提升慢性病防控意识和安全用药水平。
文化传承:唤醒乡村记忆
深入挖掘祁仪镇红色资源,策划“老支书讲党史”系列活动,吸引80余名村民参与。捐赠图书500册,设立乡村图书角,并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图画绘家乡”美育活动,有效丰富乡村文化供给,增强乡村文化凝聚力。
环保实践:从“旁观”到“参与”
创新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制”,在3个自然村开展试点,村民可通过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参与率达75%。同步实施村容美化工程,提出环保改进建议5条,推动乡村环境从“一时清”向“持续美”转变,激发村民共建共享生态家园的主动性。
青春与乡村的相遇,总能碰撞出别样的火花。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既是青年学子扎根大地、增长才干的实践课,也是青春力量服务乡村、共促振兴的生动注脚,实现了“双向赋能”的深刻意义。同时,促进了校地合作,探索可持续的“高校+乡村”共建模式,校团委将持续当好“桥梁纽带”,鼓励更多青年扎根基层,让青春的智慧与汗水,浇灌出乡村振兴的丰硕果实!